> 大学四年 站内搜索
首页>大学四年>答疑解惑

为什么有人后悔上大学?(2)

更新:2018-11-19 18:50:12我要纠错


    简单地说,学生在学校能学到什么,怎样把好最后的质量关,让什么样的产品流出社会,体现出大学对社会承担的责任。美国大学的原则是“宽进严出”,他们的高等教育门槛低、姿态低,毕业考核却很严格,要拿学位非得拿出成绩不可。而中国的大学生们为了进大学都曾经吃尽苦头,好不容易才能脱颖而出,高考被喻为“最残酷的战场”;一旦考上之后则万事大吉,不思进取,反正毕业考试容易过,论文抄袭剽窃也没人理会,这就是“严进宽出”。事实证明,实行“宽进严出”还是“严进宽出”,结果大不一样。

    不同的水土带来不同的生态,不同的生态造就不同的出品。可以说,国内大学的弊病是整体性的。二三线大学问题突出,还可以说是受资源限制,顶级大学情况也差不多。以国内最好清华、北大为例,这两所学校的学生毫无疑问学习能力是最强的,毕业之后表现的平均水准也相当优秀,偶尔出个猪肉佬也是有水平的猪肉佬。但即使读过最好的大学,结果又是怎样呢?少数留在国内,多数选择了出国留学,在国外“回炉”。据统计,清华北大最好专业的毕业生有七成都选择了出国,没有出去的也只是因为条件不允许。

    我们相信,绝大多数的中国大学并不缺少改变的意愿,只是能力有限,心有余而力不足。原因在于现行的大学管理体制。大学并不是完整意义的“独立法人”。无论办学还是管理,无论是教学内容,专业设置还是教师素质,都必须服从国家行政部门的统一意志。学校不能自己决定,也就不需要承担责任和风险,是对行政部门负责而不是对公众负责。官办大学、官管大学的模式,直接造成了大学与社会脱节,与教育精神脱节。

    近年来,对中国大学的整体堕落,公众有目共睹并不断发出质疑,但往往得不到回答。也许往后很多年,我们仍然不得不面对这些令人心痛的现实,看着国家未来的主人翁在大学中浪费青春、丧失活力。大学教育没能给他们带来可见的未来,也不能支撑起他们对未来的信念,不是“白读”又是什么呢?哪里可以找回大学失去的价值?进一步思考下去,就不能不回到核心的理念问题上来,选择工具理性还是价值理性,培养建设者还是培养公民,恐怕都是中国大学未来无法回避的关口和瓶颈,只有突破才能生长。亿万公众期待大学教育的理念转换和价值回归,也许就在这一轮又一轮的拷问和反思中悄然接近。

相关推荐

热门推荐更多